找到相关内容45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欧阳竟无先生学述

    学院”,一时俊彦,若吕澂、王恩洋、熊十力、梁漱溟、汤用彤、蒙文通等,多曾出于其门;学、政两界之骄子若梁启超,亦对其执弟子礼,曾致书于竟无曰:“竟无先生吾师:侍讲席两旬,所以弘我者无量,方冀多聆慈诲,益植善根。……然两旬所受之熏,自信毕生受用不尽也”。梁漱溟更誉竟无之佛学乃“时之泰岳”。如是种种,可见欧阳竟无之于近世文化思想重要影响之一斑焉。   竟无早岁家贫,幼龄丧父,中道丧亲丧子,一生坎坷之...

    姚彬彬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0/01/07272796520.html
  • 命运与自由——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

    重点提及三个人:陈寅恪、梁漱溟和顾准。陈寅恪是近世少见的史学大师,其学识之渊博精深一向为人所称道。郭沫若曾宣称“我们要在资料占有上超过陈寅恪”,从这话一方面可见郭沫若之辈的极其可笑,竟然要用举国之力和...学马列,保持了一个学人所应有的气节。陈寅恪的学问多已失传,陈先生的精神理应代有传人。与陈寅恪先生类似的还有梁漱溟。一九四九年以前,他始终拒绝国统区的权势诱惑,四九年以后仍然拒绝了毛泽东邀其入阁的要求。...

    李广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44942527.html
  • “人间佛教”的经典诠释

    大乘佛教”的运动。这一运动的提出,则是受到民国初年新儒家学者──梁漱溟的激发。“人间佛教”的人文主义色彩和慈悲情怀,显然也有“援儒入佛”的特质。本文旨在说明“人间佛教”和新儒家之间的这种微妙关系。  ...梁漱溟 6. 熊十力  页480  “人间佛教”,及其相关理念,例如“人间净土”等,乃由太虚法师(1890~1947)首倡,[1]  经印顺法师(1906~ )的深化,而大行于目前台湾的新佛教。  在...

    杨惠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25045839.html
  • 佛教文化与现代世界

    儒,又转而斥佛。本世纪以来,佛家智慧已成为东西方哲学得以汇通之津梁,同时也成为许多思想家诸如康有为、谭嗣同、章太炎、梁漱溟、马一浮、熊十力等人构筑自己哲学体系的基石,其在文化重建过程中的地位、作用已是...

    李向平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42144577.html
  • 佛藏择法眼图

    及,无别宗义开建。近欧阳渐与梁漱溟二君颇能有言,欧阳君能善说大乘不共二谛;梁君所言,仅齐三论显说,其密指者似在禅宗而未能达。 (见海刊一卷六期) ...

    太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40255123.html
  • 二十世纪宗教发展的三条主线

    太虚法师、印顺法师是系统阐释人间佛教思想的代表。其实,我们还可以将此思潮追溯到康有为、梁启超、谭嗣同等人,他们把佛教作为改革国民性,建设理想社会的思想资源。包括与太虚、印顺同时代的梁漱溟,都可以视为...

    王雷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20266894.html
  • 熊十力与《新唯识论》

    ”之叹,于是也就有了“濂溪而后我重来”的志向。   1919年,他书信结交当时执掌北大、创始“进德会”的蔡元培,又结识了与他有相近经历的梁漱溟,并接受后者的建议赴金陵内学院学习唯识宗,由此开始了其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50370649.html
  • 谭嗣同的“度社会”

    这么说呢?因为中国古代只有过于具体的家、国以及空洞无物的天下、江湖,而没有介于这两者之间的“社会”亦即西方所谓的“市民社会”(梁漱溟的观点),但当代中国却是—个标准的“社会”。 谭嗣同书写的...

    佚名

    |华人佛教|众生|谭嗣同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9/09/14331191334.html
  • 浙江天童禅寺隆重举行首届居士学佛培训班结业典礼暨联谊会

    改革开放以来首届居士学佛班结业的日子,因缘殊胜难得。佛法的弘扬要靠四众弟子,出家众住持佛法,在家众护持佛法,两者不可或缺。中国历史上的庞蕴居士、傅大士,以及近代的杨仁山、欧阳竟无、章太炎、梁漱溟等,都...

    学员|大家|法师|佛法|天童禅寺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14/03/122103325617.html
  • 私人信仰与社会结构的变迁——中国信仰的社会学解读

    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。然而,正是这样界限不清的一个概念,其中蕴涵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内涵。  曾经一直为中国问题和人心问题所苦恼的梁漱溟,出自于他以伦理代宗教的论述,他曾把中国问题与人心问题结合起来思考,差点没...缺乏宗教的漏空;此其一。从而引进了团体新生活,以代伦理旧组织;此其二。”[②]   梁漱溟的话,说得格外深刻,对于理解中国人的信仰问题大有启发。实际上,我们如果把梁漱溟终生思考的两大问题予以整合,就会...

    李向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544755472.html